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頭條 > 正文 >

“大國重器”的河南擔當——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際

  • 2024年12月12日 09:49
  • 來源:河南日報
  • 責任編輯:李新賀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條璀璨奪目的“人間天河”縱貫南北。

  源源不斷的丹江碧水,穿山越河,奔流千里,潤澤北國。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的日子。

  通水十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北方輸水687億立方米;其中向河南供水超過237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3500萬人。

  千里奔流,繪就山河萬里錦繡!笆陙,河南水利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書寫了南水北調后續(xù)工程高質量發(fā)展的嶄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申季維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附近總干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附近總干渠。

  千里長渠貫南北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縱橫奔流的江河多是自然的造化,但也有不少人工杰作。

  從遠古大禹治水,到春秋邗溝、靈渠;從秦朝都江堰、鄭國渠,到隋唐京杭大運河;從宋代襄漢漕渠,到“人造天河”紅旗渠,中華兒女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在極端困難中一次次改造自然,鑄就了世人矚目的水利傳奇。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經過半個世紀的科學探索,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東、中、西三條線路,連通四大江河,構建“四橫三縱”的國家水網主骨架。同年12月28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距離最長、受益范圍最廣的調水工程拉開序幕。

  世紀大工程,難題何其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必須巧妙地穿山越河,將清澈的南水送往北方。在河南段731公里的征途中,南水需要穿過渠首樞紐、大型渡槽、隧洞、橋梁、倒虹吸等1000多座交叉建筑物!笔∷麖d南水北調工程管理處處長耿萬東介紹,這些精巧的工程,凝聚著水利人的智慧和心血。

  陶岔渠首,一處輝煌的歷史印記。上世紀60年代,鄧縣15萬干群用血汗鑄就“引丹工程”,打下南水北調的第一根樁基;今天,建設者攻堅克難,建成中線工程的“超級水龍頭”。

  方城埡口是中線工程的咽喉,宋代襄漢漕渠曾止步于此。南水穿越埡口自流北上,不僅要面對深挖方難題、“工程癌癥”膨脹土,還要與高滲水地層、淤泥帶等復雜地質結構較量,建設者銳意創(chuàng)新,勇克難關,順利完成歷史大任。

  為確保干渠安全和水質安全,一座座水上立交橫空出世。運用造槽機原位現澆,湍河渡槽傲視東方;運用提槽機槽上運槽,沙河渡槽綜合規(guī)模成世界之最。

  平頂山西鐵路暗渠位于繁忙的焦柳鐵路下,每天260趟列車穿梭,施工難度極大。建設者采用雙層涵洞、分批頂進工藝,成就了“亞洲第一頂”的工程奇跡。

  除了壯觀的水上立交,中線工程巧妙利用倒虹吸原理,讓南水悄無聲息穿越道路與河流。

  中線最難的是穿越黃河。兩臺特制盾構機從黃河北岸豎井啟程,向南岸掘進。開邙山,破泥沙,堵涌水,出河灘,晝夜不息掘進4.3公里,建成兩條直徑7米的隧洞。自此,長江與黃河“親密”握手,且河水不犯渠水。

  伴隨中線總干渠建設高潮,河南省積極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已累計建成1100公里長的輸水管線,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把南水送至各地受水水廠,為沿線人民帶來無盡的甘泉。

  河南,以忠誠、擔當、負責的精神,圓滿完成了黨中央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沙河渡槽。
沙河渡槽。

  甘泉北上潤中原

  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清澈的丹江水從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千里長渠向北奔流。

  隨著清水入戶,1000萬鄭州市民告別苦澀的黃河水,擁抱甜蜜的幸福生活;隨著南水城鄉(xiāng)一體化的貫通,濮陽市范縣“甜水井村”村民渴盼已久的南水讓“甜水井村”名副其實。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年來,優(yōu)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累計向北方輸水687億立方米,為工程沿線城市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支撐,讓干渴的北方重現生機與活力。

  河南最先受益的是平頂山。2014年7月,平頂山市遭遇嚴重干旱,市民“大水缸”白龜山水庫已然見底,百萬市民吃水告急。河南省緊急協(xié)調,通過正在充水試驗的中線干渠,向平頂山市應急調水5130萬立方米,徹底解決了市民吃水難題。

  “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后,河南有12個省轄市市區(qū)、52個縣(市)城區(qū)和122個鄉(xiāng)鎮(zhèn)承接南水,其中鄭州、焦作、新鄉(xiāng)、濮陽等市擁有黃河水與丹江水的雙水源儲備,供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笔∷麖d黨組成員、副廳長郭偉說。

  水質好不好,群眾最有發(fā)言權!熬,自從換了這個丹江水,水質非常柔軟,甘甜好吃,我們很滿意!被h老店鎮(zhèn)西老店村村民延娟高興地說。

  南水,不僅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也為受水區(qū)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助力,暢通了河南區(qū)域經濟循環(huán)。

  “南水”,已成為漯河市食品產業(yè)招商的金字招牌,國內知名食品企業(yè)紛紛落戶。聞名全國的臨潁南街村特色產品,更是在南水滋潤下增味生香。

  “有好水才能出好面,F在用南水北調的水,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方便面的香甜味兒!蹦辖执妩h委書記王宏斌說。

  聲名遠揚的鈞瓷之都——禹州神垕古鎮(zhèn),曾一度面臨水資源短缺困境,2015年起,南水北調開始向神垕鎮(zhèn)供水。

  “隨著南水北調的通水,我們很多企業(yè)在擴大規(guī)模時,不再考慮把企業(yè)搬遷到外地生產,有些已遷出的企業(yè),看到本地水源問題解決后,又把企業(yè)遷回來!笨准意x窯負責人孔相卿說。

  中線總干渠的波光與鄭州航空港區(qū)的繁榮相得益彰。盡管初期規(guī)劃未將兩者相連,但河南省高度重視鄭州航空港區(qū)發(fā)展,經過積極爭取和多方論證,總干渠終繞航空港。得益于南水滋養(yǎng),如今的鄭州航空港區(qū)已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汽車巨頭比亞迪及配套企業(yè)落戶港區(qū),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yī)藥、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產業(yè)在此集聚,一座航空大都市蔚然形成。

  產業(yè)因水而興,城市因水而美。中線工程持續(xù)向沿線河湖進行生態(tài)補水,復蘇了當地河湖生態(tài)環(huán)境,引發(fā)了一場翻天覆地的“生態(tài)蝶變”。

  “蓮城”換顏。通過置換超采地下水、實施生態(tài)補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許昌市區(qū)淺層地下水平均水位回升2.6米。通過生態(tài)水系建設,許昌喜獲全國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美譽。

  “黃龍”嬗變。臨潁縣利用廢棄窯坑,建設南水北調蓄水調節(jié)池,在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同時,打造集蓄水、生態(tài)、景觀、休閑、文化于一體的黃龍濕地公園,成為市民休閑觀光的好地方。

  “煤城”變美。昔日以煤炭為榮的焦作,借助南水北調穿城之利,建設干渠綠化帶,打造10公里長的天河公園,在保護水質的同時,孕育出一條秀美生態(tài)廊道,為焦作綠色發(fā)展帶來新的動能。

  精神續(xù)脈。2022年年底,安陽西部調水工程勝利貫通,清甜的丹江水送入“紅旗渠”故鄉(xiāng),滿足了林州市,安陽市龍安區(qū)、殷都區(qū)百萬人民對好水的渴望,群眾贊譽為“新時代的紅旗渠”。

  在河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調度大廳,碩大的電子屏幕前,工作人員正密切觀察各條線路調水實時信息,通過科學管理和精準調度,充分發(fā)揮工程效益,實現水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優(yōu)化利用。

  “我們加強配套工程運維管理,精心科學調度,充分發(fā)揮工程效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向河南供水超過237億立方米,3500萬人喝上了優(yōu)質甘甜的丹江水!焙幽鲜∧纤闭{運行保障中心主任岳玉民說。

 穿黃工程。
穿黃工程。

  問渠那得清如許

  有水喝,是北方人的念想;喝好水,更是他們的渴望。保護水質不僅舉國關注,更是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

  確保一渠清水永續(xù)北送,是河南向黨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從2003年起,河南省下達丹江口庫區(qū)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總動員令,累計關停污染企業(yè)1000多家,因新建環(huán)保項目增加投資100多億元,水源區(qū)淅川、西峽、鄧州、內鄉(xiāng)、盧氏、欒川等轉型綠色發(fā)展。

  鸛河與淇河是丹江的兩條重要支流。兩河流經的西峽縣是河南省最大的縣級水源涵養(yǎng)區(qū)。保護水質,西峽責無旁貸,打響了一場水源地治理和生態(tài)修復攻堅戰(zhàn)。

  如今的鸛河兩岸,自動監(jiān)測站和浮標站全天候監(jiān)控水質,動態(tài)監(jiān)督體系確保無縫監(jiān)管,專業(yè)隊伍常年守護著河水的清潔?萍假x能、公眾參與、區(qū)域協(xié)作,共同織就西峽水源地生態(tài)的堅固防線。昔日“水流十里不自清”的鸛河,如今是“碧水長天共一色,魚翔淺底鸛鳥飛”的生態(tài)美景。

  庫區(qū)所在地淅川縣,水質保護的壓力更大,任務更重。

  淅川縣果斷取締庫區(qū)養(yǎng)魚網箱,關停養(yǎng)殖場,關停涉污企業(yè),從源頭上改善水庫水質。豐源化工曾是原化工部關注的明星企業(yè),2003年因保護水質被關停。之后,企業(yè)轉型生產減振器,進軍高端汽配市場!皦咽繑嗤蟆钡挠職猓瑸殇来ㄩ_辟了低碳、清潔、高值的產業(yè)新天地,引領全縣工業(yè)邁向轉型與集群發(fā)展新征程。

  嚴治與嚴管相結合,淅川水質保護力度空前。一級水源保護區(qū)等關鍵地帶是每日巡庫執(zhí)法的重點,警笛劃破庫區(qū)的寧靜,水上執(zhí)法隊伍迅速出動,針對非法捕撈、圍網養(yǎng)殖、水質保護等關鍵問題,實施最嚴格的執(zhí)法檢查,保障庫區(qū)水上交通安全、水質安全。

  十年間,淅川縣參與清漂、護水、護林作業(yè)的志愿者,從最初的幾個人,增加到現在的8000余人,通過“守好一庫碧水”專項行動,常態(tài)化開展庫區(qū)水質保護。

  早晨8時,護水清漂隊隊長趙建峰開著清漂小船,手持抄網,及時打撈和清理責任水域內的漂浮物。

  “汛期水庫水位168米至170米的時候,這個旁邊的垃圾、水草、朽木都被沖進水庫里邊,任務就多了。到時候會有垃圾轉運船運到岸邊!壁w建峰說。

  靠岸后,這些漂浮物在分類后被運往垃圾處理場。

  自2015年起,首創(chuàng)集團肩負起淅川、西峽、內鄉(xiāng)三縣垃圾處理的重任,管理24座垃圾填埋場、5個垃圾中轉站,以及26座污水處理廠,全天候堅守水源地生態(tài)防線。

  在陶岔渠首下游900米處,矗立著中線總干渠第一座水質自動監(jiān)測站。自動取水設備采集水樣,經過預處理,通過管路進入在線監(jiān)測儀器。pH值、溶解氧、含氟量……最多時會有89項指標,實時匯總到監(jiān)測平臺。

  中線河南境內有5個水質監(jiān)測中心,21個手工監(jiān)測點位和14個自動監(jiān)測點位,30個水質固定監(jiān)測斷面,構成了一張嚴密的水質監(jiān)控網,確保每一滴北上之水穩(wěn)定達標。

  丹江水清,山綠為證。淅川推行生態(tài)修復,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多管齊下,完成丹江口庫區(qū)環(huán)庫生態(tài)隔離帶建設5.2萬畝,筑起了一道保護水質的綠色屏障。

  這樣的綠色屏障隨著干渠延綿千里。河南省共建設干渠生態(tài)帶19.3萬畝。渠內碧波蕩漾,兩岸綠意盎然,一路護送丹江碧水奔向京津。

總干渠鄭州段。
總干渠鄭州段。

  奔流永續(xù)譜新篇

  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xù)工程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為推進南水北調后續(xù)工程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南水北調高質量發(fā)展,工程安全是首位。

  以確保干渠安全為使命,河南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左岸防洪影響處理工程建設和沿線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有效減輕洪水對總干渠的影響,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保護沿線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配套工程重在巡查和管護,重在精心管理和調度,以確保效益正常發(fā)揮。

  “每天把我們的沿線51眼閥井,全部從頭到尾走一遍,然后每周還要把這51眼閥井,可以下的閥井全部下一遍,檢查這里面的電器設備!兵P泉管理站站長康倩倩說。

  巡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借助信息化管理工具,通過手機端的巡查維護系統(tǒng),實時更新工況。一旦發(fā)現問題,即刻拍照上報,及時解決問題,不留任何隱患。

  在河南省1100公里的管線上,值班人員堅守崗位,維養(yǎng)人員不畏嚴寒酷暑,守護著工程供水的安全。

  根據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提升規(guī)劃,河南省以“城鄉(xiāng)供水一體化”為目標,著力推進觀音寺、魚泉、沙陀湖等調蓄工程,充分發(fā)揮南水北調供水效益,同步推進周口、商丘、開封等10余個市(縣)新增供水工程建設。河南省正在推進的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以及標準化創(chuàng)建工作,將賦予南水北調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生命活力。

  “南水北調既是當代偉業(yè),亦是千秋福祉。”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申季維表示,“我們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積極推進南水北調后續(xù)工程高質量發(fā)展,抓好水質保護和生態(tài)修復,持續(xù)做好工程運行管理,不斷擴大供水范圍,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質安全,造福更多河南人民!

  通水十年,河南人民用忠誠擔當交上了一份圓滿答卷;展望未來,確!叭齻安全”仍任重道遠。抓好運行管理,搞好供水調度,充分保障供水,讓南水造福更多人民,是河南水利人永不停歇的追求。(譚玉玊 郭安強 于嬌 燕魯肅 圖片均由楊其格攝)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