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頭條 > 正文 >

鞏義:從杜甫詩歌出圈到“詩歌之城”國際出彩

  • 2022年05月21日 16:25
  • 來源:中新網河南
  • 責任編輯:王宇

  中新網河南新聞5月21日電 題:鞏義:從杜甫詩歌出圈到“詩歌之城”國際出彩

  記者 李貴剛

  立夏前夕,在“詩圣”故里河南鞏義舉辦的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再度引起華語詩壇與國際文學界關注。海內外近百位詩人、學者通過線下線上同拜“詩圣”,進行“云詩會”。

  近年來,無論風雨、疫情,每逢清明或谷雨時節(jié),“詩圣”故里便開啟一段“詩意時光”。近日,杜甫國際詩歌周發(fā)起人周中華接受記者專訪,詩話“詩圣”千年光輝,建言當地依托“詩圣”IP推動文旅發(fā)展,用創(chuàng)意擦亮“詩歌之城”名片。

  發(fā)起杜甫國際詩歌周初衷是什么?

  周中華:杜甫作為中國的維吉爾、賀拉斯、莎士比亞、華茲華斯、彌爾頓、雨果和波德萊爾,他被比作如此眾多、各不相似的詩人。這不僅證明了杜甫是他們之中偉大的一員,作為一個個體,更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

  正是他的存在,讓中國詩歌在整個世界有了一個新的高度。面對杜甫留下來的這樣一筆藝術遺產和精神遺產,我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去挖掘、傳承、弘揚好這筆遺產和精神,這也是我當初發(fā)起杜甫國際詩歌周的初衷。

  杜甫國際詩歌周的影響力何在?

  周中華:杜甫將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藝術滲入生命,成為其陶冶性靈的手段和畢生的追求,傳世的1400余首詩作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構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美學眼光、人生體驗和文化記憶。

  早在13世紀,杜詩就在亞洲的韓國、日本等國家廣泛傳播。韓國出版《杜詩諺解》,日本有“日本杜甫研究會”,編輯出版《杜甫研究年刊》。

  繼韓國版《杜詩諺解》后,杜詩英譯本也于1741年面世。英文版《中國的莎士比亞——杜甫》詩全集有6卷3000頁,含1400首杜甫詩。其譯者是美國在唐詩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1962年,國際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推選杜甫為世界文化名人。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這樣評價杜甫,“他的詩歌給中華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中國文人的風骨。”

  自2015年起,鞏義每年都會舉辦杜甫國際詩歌周活動。美國漢學家梅丹理、日本城西國際大學教授、詩人田原及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中國大陸詩人舒婷、王家新、葉延濱、耿占春、黃怒波,學者王立群、蒙曼、酈波等來自海內外的嘉賓匯聚杜甫故里漫話“詩與遠方”。

  其中,八十多歲高齡的鄭愁予老先生長期旅居加拿大,當接到邀請時欣然應邀,他從2015年連續(xù)參加三屆詩歌周活動,每次都要飛躍萬里赴會,仿佛與“詩圣”有著千年的“約定”,令人著實感動!

  杜甫國際詩歌周既是詩歌界的大事,也是文化界的盛事,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贊美。

  正如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吉狄馬加在第二屆杜甫國際詩歌周上致辭所說:“杜甫的詩歌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民眾的精神財富。在今天,杜甫詩歌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主義意義和思想價值。”

  在2019年的杜甫故里詩詞大會上,時任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感慨:“向杜甫致敬,就是向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致敬,向一種偉大的誠實與遼闊的胸懷致敬!

  今年杜甫國際詩歌周有何亮點?

  周中華:由中新社河南分社主辦的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以“讓世界聆聽杜甫”為主題,邀請30余位海內外知名詩人、學者圍繞文化IP的活化、文旅融合、文創(chuàng)融合等方面進行訪談,從不同角度暢談杜甫,形成文章、視頻等多種傳播內容,全媒體形式播發(fā)。

  同時中新社河南分社聯(lián)合多家中央主流媒體、海外華人媒體、國內各省市地方媒體以及新媒體,構建國際化全媒體傳播矩陣,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線上傳播,形成觀點和討論。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

  杜甫故里未來如何傳承好詩歌文化?

  周中華:位于河南省鞏義市的“杜甫故里”景區(qū)是杜甫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作為詩圣故里、杜甫故里的鞏義理應如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樣受到世人追捧,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里與附近的少林寺、龍門石窟相比,卻安靜的有點落寞。

  多年前,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家新在游覽杜甫故里時感言:“這里有一種偉大的荒涼!”這也許就是文學的孤獨,詩歌的孤獨。在我看來,今天的杜甫故里有著千年的詩意的孤獨,需要讓世界聆聽!這也說明,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杜甫故里還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

  每一座城市的歷史烙印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詩歌文化作為鞏義的一大優(yōu)勢和一張名片,如何把優(yōu)勢做大,最關鍵的便是要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

  杜甫詩歌文化作為鞏義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資源載體,必須以杜甫IP為出發(fā)點,圍繞區(qū)別于西安、洛陽及開封的唐宋文化做文章,形成差異化突圍。依托鄭州大都市圈的人口流量資源,打造以河洛文化為底蘊的詩歌美學,從點到面輻射鞏義的整個文旅資源,形成河洛文旅圈。

  鞏義地處鄭州、洛陽、焦作、登封等人口大都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之間!爸袊倌臧俅罂脊虐l(fā)現(xiàn)”雙槐樹遺址,“釋源祖庭”青龍山慈云寺,全國九大石窟之一的鞏縣石窟,我國現(xiàn)今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帝王陵墓群之一北宋皇陵,全國三大莊園之一、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的康百萬莊園分布于此。具有河南黃金旅游區(qū)域“金十字”的獨特優(yōu)勢,擁有十分龐大的客源市場和過境游客。

  嵩邙并峙、河洛匯流。因此,鞏義更要集中精力打造河洛文化主地標、主IP,形成河洛文化主體元素和主體事件,成為河洛文化的體驗目的地和朝圣地。

  未來將如何做好杜甫詩歌文化國際傳播?

  周中華:未來,我們將繼續(xù)圍繞杜甫詩歌藝術的國際傳播,構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繼而從全球視野解讀杜甫詩歌的時代色彩和當代價值,向世界展現(xiàn)鞏義的多元文化與厚重底蘊。通過闡釋杜詩精神實踐“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嘗試將鞏義故事進行一次借機出海的有益嘗試。

  近年來,鞏義以杜甫為有力抓手,大力推進全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推進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全面發(fā)展,連續(xù)八年舉辦杜甫國際詩歌周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力推動了黃河流域具有鮮明特征的文旅強市建設。

  受訪者簡介:

  周中華,詩人,學者。河南省詩歌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語言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杜甫國際詩歌周發(fā)起人、黃河綠軸—黃河生態(tài)經濟帶課題發(fā)起人和總策劃、中國區(qū)域形象研究與傳播中心負責人、新城市美學發(fā)起人、大河智庫首席專家及研究員。2017年榮獲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

  出版專著有《轉型與重構:大國治理下江欣苑社區(qū)創(chuàng)新樣本解讀》、《時光的裂痕》等;出版報告文學作品5部,發(fā)表各類作品共計300多萬字。同時,在專業(yè)領域長期關注中國三農、城市化發(fā)展、數字經濟問題。(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